第355章 永乐二征-《靖难攻略》
第(2/3)页
“这些挽马和耕牛,你准备调拨给谁?”
朱棣自然也明白挽马和耕牛对农业的重要性,所以询问起了朱高煦。
对此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:“虽然有耕牛挽马六十余万,但能出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过十余万。”
“这些耕牛挽马,豢养在漠东三卫的就地发放给当地百姓,争取三年后让当地百姓每人拥田十亩以上。”
“至于剩下的,儿臣准备调给北直隶、山东和河南。”
北直隶、山东和河南,这三个省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农业上的大省,可由于两宋辽金三易回河和元代以来的黄河决口,此时生活在这三省土地上的百姓不过九百余万,所开垦耕地也不足八千万亩。
这三省的耕地潜力不用说多,如果能有配套的耕牛和挽马,那一户人家完全可以粗放式耕种近百亩耕地。
按照三省一百五十余万户来算,哪怕不移民,这些百姓也能在后续开垦并粗放耕种一亿五六千万亩耕地。
这三省的耕地潜力如果按照后世来算,那足足有三亿亩,即便黄河没有改道,没能冲击出来东营那一大片,也不会少到哪里去。
朱高煦其实很想在北方搞大农庄式的生产方式,即北方二百余万户百姓,开垦并耕种数亿亩耕地的经济形式,然而生产力不允许他这么做。
没有进入工业化前,一个农民纯人力顶多耕种五亩,一个五口之家顶多不超过三十亩,哪怕粗放些,也不过五十亩。
粗放式的下场必然是亩产不如精耕细作来的高,这点太学的试验田已经试过了。
在江南精耕细作一亩地能产出两石半乃至三石,粗放耕作顶多两石,甚至部分只有一石七八斗。
所以即便北方粗放耕种,也不会突破现有产出的产量。
想要突破现有产量,就是让生产力提高,而生产力的提高除了科技进步,就只有发放作为生产力的耕牛、挽马。
十余万耕牛挽马如果投入一个省,那能在口粮保证的情况下,让这个省在人口不曾流入的情况下,耕地直接增长数百万亩。
因此,这十余万耕牛挽马对于江南是锦上添花,可对于北方诸省却是雪中送炭。
朱棣对于朱高煦的安排很满意,但还是建议道:“最好还是安排给北直隶,日后调粮走北直隶要比河南距离更近一些。”
由于朱棣上次北征返程在北直隶东边修建了天津卫,因此北直隶的粮食也可以走天津运往辽东的辽河,一路抵达开平后,北上四百里就能走长春北边的松原所运往鹤城卫。
这条路线走下来,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,损耗不会超过四成。
“那就先满足迁入河南百姓的需求,然后尽数交给顺天府、永平府和河间府的百姓吧。”
朱高煦做出安排,朱棣颔首后也看了看上船的队伍。
在确定还需要一段时间后,朱棣也和朱高煦交代道:“瓯宁王府的事情,你不要查了。”
“儿臣没查。”听到朱棣说起瓯宁王府的事情,朱高煦低垂眼眸颔首。
见状,朱棣松了一口气:“这事情俺已经解决好,你不用插手,这次伱监国,不会有人给你添乱子了。”
“是……”朱高煦点头,同时也不忘对朱棣交代道:
“父亲此次北征,若是能多多缴获牛马南下,可直接交托给孟章、王义在大宁、渤海分别牧养驯化这些耕牛、挽马。”
蒙古牛不会耕种,想让它学会耕种,必须人工干涉并驯化他们才行。
这个时间短则几个月,长则几年,如果无法驯化,那就留着当牧种,等待生下小牛后,人工开始驯化小牛来耕种。
朱高煦让朱棣把牧群交给孟章,是因为渤海和大宁、辽东等地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驯化体系了。
朱棣自然也知道,所以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讨价还价,而是点头应下后重复吩咐:“记得照顾好你娘亲,俺回来要见她好好的。”
“您放心……”朱高煦躬身作揖,朱棣见状也招呼王彦跟自己准备上船。
瞧着他们走远上船,朱高煦心里百感交集。
江风吹了他许久,他才叹息着转身离去。
在回到金辂附近后,朱高煦便见到了焦急等待在原地的亦失哈。
“怎么了?”
“四川发生了民变……”
亦失哈的回答让朱高煦紧皱眉头:“上车说。”
“是!”亦失哈为朱高煦开门,在朱高煦上车后跟随上去,并吩咐金辂和护卫返回宫城。
做完这一切后,亦失哈才从袖中拿出了四川布政使蹇义的奏疏。
接过奏疏一目十行,朱高煦大致搞清楚发生了什么。
四川人口稀少是事实,所以在李景隆、盛庸、沐春等人改土归流,平定西南夷叛乱的过程中,被俘的土民并非是就地安置,而是迁徙到了四川、湖广等地安置。
朝廷挑选的安置地方,通常是丘陵或平原地区,而不是挑选容易割据的山区。
站在土民的角度来看,从山区迁移到丘陵、平原上,这是一件大喜事才对。
况且随着四川新政展开,朝廷开始给土民和四川百姓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粮,让他们可以放心开荒耕种,这更是好事一件。
当初朝廷安置土民的地方,是朱高煦亲自选的潼川、资州和顺庆府的西南丘陵平原地区。
正因如此,他从未担心过当地土民会叛乱的事情。
此刻他手中的奏疏中,蹇义简单汇报了一下土民叛乱的原因和情况。
简单来说,就是自从川东南贵州地区的土司从南京返回当地后,便有不少主动选择接受改土归流。
对于接受改土归流的土司,朝廷的做法是迁移一半土民进入二府一州,调拨口粮,发放农具的同时指挥他们自己修建房屋,并对四周开垦荒地。
这一切做法并无不妥,至少在蹇义看来,这放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仁政。
然而随着土民迁徙到二府一州的数量越来越多,其中不免混杂了一些其它大土司的耳目。
他们日常煽动当地的土民,不过在朝廷调拨口粮和发放农具,修建房屋的仁政下,并没有多少土民选择信任这群人。
然而即便如此,还是有不少顽固的土民聚集在了他们四周。
第(2/3)页